时尚

拜倒在石榴裙下:一句俗语的诞生

“拜倒在石榴裙下”这句俗语,相信大家早已熟知。那么,到底有没有石榴裙?这句俗语的背后有没有典故?哪个朝代的女性最爱穿石榴裙?是不是只有贵族妇女才能穿石榴裙呢?

  拜倒在石榴裙下:一句俗语的诞生

  见到石榴裙之前,我以为这种裙子一定飘逸浪漫至极,但第一眼看到它时,我立即就失望了——原来,石榴裙造型一般,只是颜色火红,就像五月里的石榴花。

  这件石榴裙,全称“富贵满堂大红石榴裙”,裙长87厘米,腰围106厘米,来自洛阳民间,民国时期绣品,为大姑娘所穿。该裙整体大红色,裙门、裙背绣有牡丹花,裙面绣有红、绿小牡丹,浅灰色的丝线在裙腰间呈扇状均匀排列,质地优良,端庄大方。

  说起石榴裙,可以肯定的是,它在汉代之前没出现过。因为石榴这东西,汉代以前还没“进口”到中国。晋张华《博物志》中说:“汉张骞出使西域,得涂林安石榴种以归,名为安石榴。”也就是说,是汉代的张骞从古波斯(现在的伊朗等地)将石榴籽带回国的。

  中国人认为多子多福,看到石榴籽多,就把石榴当成了多子多福的象征,于是不需政府号召,大家积极栽种,石榴树渐在中国普及了。

  说起石榴的价值,洛阳最有发言权,南北朝时名著《洛阳伽蓝记》中即有“白马甜榴,一实值牛”的记载。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朝,出现了咏赞石榴裙的诗篇,也就是说,此时石榴已与服饰挂钩,诞生了石榴裙。

  当时,梁元帝写了一首《乌栖曲》,其中几句为:“交龙成锦斗凤纹,芙蓉为带石榴裙。日下城南两相望,月没参横掩罗帐。”这是关于“石榴裙”一词的最早记载。再往后,歌咏石榴裙的就多了。譬如李白的“移舟木兰棹,行酒石榴裙”;杜审言的“桃花马上石榴裙”;武则天的“不信比来长下泪,开箱验取石榴裙”等。不但唐诗、宋词中有石榴裙,小说《红楼梦》里也有大段描写,京剧《杨门女将》中穆桂英也唱:“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,敌血飞溅石榴裙!”

  穆桂英是武将,竟也穿着石榴裙?一直以来,我的朋友董高生先生怀疑此句写得不真实,他认为穆桂英骑马作战,绝不会穿石榴裙拼杀,应是全身铠甲。他说得不无道理,但这里的石榴裙无非是个符号,代表年轻女性,是说穆桂英的英雄气概背后,还有着女儿情态。她的英姿和可爱,全在石榴裙三字中了,虽不真实,却很形象。

  事实上,自“石榴裙”一词问世以来,就受到历代女子青睐。至于为啥有这个叫法,大抵有两个原因:第一,古代年轻女子着裙,多喜欢石榴红。第二,染红裙的颜料,主要从石榴花中提取。也有人说,石榴花好像舞女的裙裾,所以才有石榴裙之称谓。总之,不管怎么说,女子喜欢石榴红是有道理的,红色在可见光谱中光波最长,热烈奔放,从色彩心理学上来说,石榴色不会让人悲伤。直到清代,曹雪芹还在《红楼梦》中写,香菱与众丫头斗草,滚在一汪积水中,弄污了新裙子。宝玉低头一瞧,便哎呀了一声,说:“怎么就拖在泥里了?可惜这石榴红绫,最不经染。”

  在唐代,石榴裙更是流行服装,不但未出阁的女子爱穿,中青年妇女也喜欢,她们穿上石榴裙,更加俏丽动人,平添活泼生动。譬如唐人小说中的李娃、霍小玉都穿石榴裙。这样一来,石榴裙就从单纯的服装概念,延伸为女子的代称——拜倒在石榴裙下,就是拜倒在女性面前。

  这个俗语的产生,还与杨贵妃有关。

  传说杨贵妃喜爱石榴花,唐明皇投其所好,在华清池西边广栽石榴,每当石榴花竞放,即设宴于石榴花丛,邀请文武百官共欢。杨贵妃饮酒后,双颊绯红,一幅醉态,她身穿石榴裙,随着音乐的节拍跳舞,情态妖冶放浪,百官觉得她有失礼仪,都侧目而视。唐玄宗不知,还频让杨贵妃饮酒,杨贵妃对他耳语道:“ 这些臣子侧目而视,对我不恭敬,我不愿献舞了。”唐玄宗认为宠妃受了委屈,下令文武百官对贵妃一律跪拜,否则以欺君之罪论处。

  文武百官无奈,只得对着杨贵妃的石榴裙,纷纷下跪施礼,于是就有了“拜倒在石榴裙下”这一说,后来演变成了男性崇拜女性的俗语。实际上,石榴传到中国后,性质已发生了好几次变化。最初是作为树种引进的,看重的是果实;接下来,人们发现石榴花好看,就用它比喻热烈的爱情,即所谓:“石榴花开红似火,不知是我爱你来你爱我?”这些俗语概括了石榴花的意象转换,再到后来,出现了一种服装,代表了一种性别。

  不过,虽然古代女子喜欢石榴裙,却也不敢全用红色,即使年轻女子做石榴裙,也要用黑色或其他较重的颜色镶边。就拿这件石榴裙来说,裙底本来是一派火红,却镶了竖条黑裙边,还横着在裙底打了黑边,这好比美女面如桃花,偏用纱巾遮脸,对美丽进行了掩映——这样一来,矜持和含蓄就尽在其中了。

你可能也会喜欢...